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40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40
出 版 物:《园艺学报》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年 卷 期:2016年第43卷第10期
页 面:2003-201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2[农学-园艺学] 090201[农学-果树学]
基 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21005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L12CA10 2572014EA03-01)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项目(2013A06 2013B010)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项目(LBH-Q14011)
摘 要:以红穗醋栗(Ribes rubrum L.)和白穗醋栗(*** L.)果实为试材,采用RACE方法克隆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c 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Rr F3H和Ra F3H(KU984435和KU984436)。Rr F3H全长1 351 bp,开放阅读框长1 098 bp,编码365个氨基酸;Ra F3H全长1 291 bp,开放阅读框长1 098 bp,编码365个氨基酸。氨基酸多序列比对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非血红素双加氧酶结构域(DIOX-N superfamily)和典型的F3H蛋白功能结构域(2OG-FeⅡ_Oxy加氧酶结构域),属于双加氧酶超家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r F3H和Ra F3H在进化上具有明显种属特性,属于相对独立的进化分支。定量PCR分析表明,F3H在红穗醋栗中表达量远远高于白穗醋栗,在红穗醋栗中随着果实着色加深表达量逐渐上升,果实着色约75%时表达量最高,之后下降;白穗醋栗中随着果实生长,该基因的表达下降,花色苷含量也呈下降趋势,说明F3H基因在醋栗果实着色过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