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点地区规划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收藏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点地区规划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Evaluation on Planning of High-Speed Rail Station Area Based on Node-Place Model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作     者:宋文杰 史煜瑾 朱青 张文新 丁俊翔 SONG Wen - jie SHI Yu - jin ZHU Qing ZHANG Wen - xin DING Jun - xiang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北京100875 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北京100044 

出 版 物:《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年 卷 期:2016年第36卷第10期

页      面:18-25,3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201[历史学-历史地理学] 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6[历史学] 07[理学] 070502[理学-人文地理学] 0705[理学-地理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9SD-5) 

主  题: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点 规划评价 长三角地区 

摘      要: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沿途城市将高铁站点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对高铁站点地区的规划和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橄榄球模型,通过测算长三角地区26个高铁站点的节点(交通)价值和场所(功能)价值,对高铁站点地区的规划进行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杭州东站、南京南站、宜兴站等8个站点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大部分高铁站点偏离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规划建设主体应兼顾高铁站点建设存在的潜力与风险,规划中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高铁站点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