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收藏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forestlands after 22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into Farmland Project in Loess region,Western Shanxi Province

作     者:张晓霞 杨宗儒 查同刚 张志强 王高敏 朱聿申 吕志远 ZHANG Xiaoxia;YANG Zongru;ZHA Tonggang;ZHANG Zhiqiang;WANG Gaomin;ZHU Yushen;L(U) Zhiyuan

作者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山西省吉县林业服务中心临汾042200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7年第37卷第2期

页      面:416-42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7B03) 

主  题: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程度 

摘      要: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析,从深度和程度两方面研究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土壤容重而言,自然恢复林80 cm以上土层较耕地有显著变化(P混交林(15.04%)纯林(13.68%),20—40 cm土层变化程度最大;(3)土壤毛管孔隙度自然恢复林、混交林和纯林分别达到耕地的1.36,1.13和1.12倍,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林显著变化土层分别为80 cm和60 cm以上,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40—60 cm处;(4)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对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变化,有机质的增加可解释31%以上,而粘粒含量的解释度则达到44%—51%,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自然恢复林对于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土层深度都大于人工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