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震区砾石土泥石流起动临界状态与力学性状 收藏

震区砾石土泥石流起动临界状态与力学性状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Gravel Soil in Seismic Area and Its Critical State in Initiating Debris Flow

作     者:廖丽萍 朱颖彦 杨志全 杨云川 胡进 邹代华 罗晓宏 LIAO Liping ZHU Yingyan YANG Zhiquan YANG Yunchuan HU Jin STEVE Zou LUO Xiaohong

作者机构: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530004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4 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4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苏州市伟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00 Department of Civi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Dalhousie University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074 

出 版 物:《山地学报》 (Mountain Research)

年 卷 期:2017年第35卷第4期

页      面:506-51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58 41402272 51609041) 广西科技厅基金(2015 GXNSFBA139222) 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项目(2016 ZDX09) 

主  题:汶川震区 砾石土 泥石流 临界状态 力学性状 

摘      要:虽然汶川震区的松散砾石土历经近10年的自然固结过程,坡面植被恢复良好,但灾后持续活跃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告诉我们,了解这类因地震产生的砾石土的力学性状,仍然是理解灾区地质灾害肆虐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本文以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泥石流源区的砾石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水槽模型试验与三轴测试,观察泥石流起动时砾石土的宏细观现象,分析粗细颗粒含量变化对砾石土干密度的影响,并从临界状态土力学角度,探讨了泥石流起动时砾石土的力学性状,提出砾石土临界状态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1)泥石流起动时间、模式与初始干密度密切相关,其过程伴随着干密度和孔隙比的变化;(2)细颗粒迁移与粗细颗粒含量调整引起土体内部细观结构重组是干密度与孔隙比变化的主要原因;(3)相同级配的砾石土在等同围压条件下排水剪切,会近似达到一个临界孔隙比;(4)砾石土力学性状可根据其状态参数(e,p )与e_c-p 平面临界状态线的相对位置来判断;(5)砾石土边坡在降雨淋溶下失稳形成泥石流,坡体内同时存在剪胀与剪缩两种力学性状,且以剪胀为主。本文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对泥石流起动机理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补充,另一方面能为震区砾石土泥石流的防治预警预报提供初步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