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皮下卷绕除颤电极的临床初步研究 收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皮下卷绕除颤电极的临床初步研究

Preliminary clinical study of ICD with subcutaneous coil electrode

作     者:方全 郭涛 Jackson K Lieberman R FANG Quan;GUO Tao;Jackson K;Lieberman R.

作者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Harper HospitalWayne State UniversityMichigan USA 

出 版 物:《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年 卷 期:2005年第9卷第3期

页      面:211-213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步研究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临床 扩张性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心血管并发症 皮下隧道 左锁骨下 除颤阈值 持续性室速 电生理检查 ICD CAN 静脉闭塞 除颤效果 男性患者 心室颤动 常规方法 手术结束 无并发症 

摘      要:目的为了解决锁骨下静脉闭塞患者和年幼儿童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皮下卷绕除颤(SubQ)电极的可行性及其除颤效果。方法共4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分别63、64、85、48岁。其中3例男性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例女性(48岁)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史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电生理检查中诱发持续性室速。SubQ电极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的2cm纵向切口建立的皮下隧道远端送达靠近脊柱,电极近端经向前向上的另一皮下隧道抵达左锁骨下放置ICD的囊袋。模拟活性除颤器机壳(CAN)经左锁骨下ICD放置囊袋切口于胸大肌与胸壁之间的隧道向下送至接近胸骨下端左侧。CAN与SubQ电极之间除颤测试能量依次分别为35、25和15J。测试完毕后3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植入ICD。另1例患者因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而植入三腔除颤器(CRT-D)。所有患者保留SubQ电极,手术结束前对它们的除颤阈值进行测试。使用能量先后依次为3、6、10、12、15和18J。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度过植入术,无并发症。4例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7、20、9和52min。4例CAN→SubQ电极成功除颤能量分别为15、25、25和15J。使用常规ICD和CRT-D时CAN→右心室(RV),SubQ的相应除颤阈值分别为6、10、15和10J。结论SubQ电极植入不但安全而且有效。SubQ电极的应用可望避免植入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和胸腔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甚至避免放射线,对于幼年儿童和血管病变无法植入电极导线者可望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