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201306
出 版 物:《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年 卷 期:2018年第48卷第12期
页 面:47-5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803[农学-渔业资源]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45290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A030313785)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0362)资助
摘 要: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2016年利用底拖网对大亚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春秋季略有不同。其中,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106 574ind/km2),春季次之(17 361ind/km2),冬季最低(4 615ind/km2),而秋季为12 702ind/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夏季最高(632.62kg/km2),秋季次之(344.90kg/km2),冬季最低(115.39kg/km2),而春季为156.02kg/km2。其中,秋季鱼类平均体质量最大(27g),夏季最小(6g),春季和冬季分别为9和24g。从空间分布上看,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湾中部海域最高(72 273ind/km2),沿岸海域次之(50 905ind/km2),湾口海域最低(18 074ind/km2);而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分布特征则是沿岸海域最高(673.90kg/km2),湾中部海域次之(404.24kg/km2),湾口海域最低(170.78kg/km2)。其中,沿岸海域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1.4g,湾中部海域为8.1g,而湾口海域为10.8g,这与各区域栖息环境、鱼类组成和捕捞压力有关。当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以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小型鱼类为主。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发现,近30多年来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为312.23kg/km2,低于1985年(42 317.49kg/km2)、1992年(3 414.20kg/km2)和2003—2004年(5 033.33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9g,低于1985年(18g)、2003—2004年(10.09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捕捞开发、栖息地破坏因素引起的,也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某种适应性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