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癌前病变大鼠肝脏内的分化及槲芪散的影响 收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癌前病变大鼠肝脏内的分化及槲芪散的影响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one marrow-derived liver stem cells in rat livers with precancerous lesion and the role of Huqi San

作     者:武鑫瑞 安建多 王鹏雁 禹晓童 王学江 

作者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北京100069 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基础医学专业北京100069 

出 版 物:《中药药理与临床》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年 卷 期:2013年第29卷第3期

页      面:153-157页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7112010)课题 

主  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癌前病变 槲芪散 槲寄生碱 

摘      要:目的:探讨骨髓源性肝脏干细胞是否参与肝癌前病变的形成,评价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取80g体重的雄性Wistar大鼠的股骨和胫骨,用PBS冲洗骨髓,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MSCs),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追踪标记物将MSCs进行标记。将大鼠分为6组:即常规饲养组、模型组、模型+MSCs移植组、肝大部切除+MSCs移植组、槲芪散治疗组8g/kg、槲寄生总碱治疗组8g/kg。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动物在行肝大部切除术后,选择剩余肝脏不同部位表面注射经GFP标记好的MSCs,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标记MSCs并计算标记率。用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检测肝脏内GFP标记的细胞。用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肝脏-GT的表达及大鼠肝脏AF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及及模型+MSCs移植组的肝脏中-GT灶的数量及面积显著增多,且AFP的表达明显升高,以模型+MSCs移植组的变化更为明显,与槲芪散及槲寄生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s参与了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槲芪散及槲寄生总碱能够改善肝脏内环境,影响归巢于肝脏的MSCs的分化方向,诱导MSCs分化为正常肝细胞。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