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知识产权会商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评价——基于当量准值法和双重差... 收藏

知识产权会商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评价——基于当量准值法和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

On Policy Effects of the Consultation System for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Equivalent Quasi Value and DID

作     者:任庆华 蔡跃洲 

作者机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 版 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年 卷 期:2016年第1期

页      面:38-4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1[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基  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和评价"(10620151001005) 国家软科学面上项目"产业结构转换 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2014GXS4B07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研究"(12AZD096) 

主  题:知识产权 当量准值法 双重差分法 会商制度 

摘      要:知识产权省部会商制度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各省级政府就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行合作的制度安排。本文运用当量准值法和双重差分法两种方法,从实证角度考察会商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在当量准值法基础上得出的各省份实施会商制度前后排名变化情况表明,实施会商制度对各地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总体有促进作用。以云南省/贵州省和上海市/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的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实施知识产权会商制度提高了贵州省和上海市的发明专利年申请受理量,推动了贵州省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此外,人力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技术市场活跃度也会对会商制度实施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实施会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