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醛固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通心络干预作用的探讨 收藏

醛固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通心络干预作用的探讨

作     者:崔峥 陈金明 梁春 吴宗贵 

作者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上海200433 

出 版 物:《上海医学》 (Shanghai Medical Journal)

年 卷 期:2007年第30卷第S1期

页      面:19-2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通心络 普利 颈总动脉内膜 斑块面积 平滑肌细胞增生 模型组 泡沫细胞 高胆固醇饮食 巨噬细胞 左颈总动脉 

摘      要:目的研究观察在外界醛固酮刺激下对AS形成有何种影响:中药制剂通心络抑制醛固酮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从炎症反应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给予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并行左颈总动脉内膜损伤术建立内膜损伤致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动物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导丝损伤术,随机分成模型组(8只):生理盐水灌胃;醛固酮组(&只):醛固酮18μg/d腹腔注射;伊普利酮组(8只):伊普利酮每天100 mg/kg灌胃;通心络组(8只):通心络每天1.0g/kg灌胃;醛固酮通心络组(8只)醛固酮18μg/d腹腔注射和通心络每天1.0g/kg灌胃。同时每组给予维生素D330万U/kg右下肢肌肉注射,隔1个月重复1次。2。喂养4个月后处死。取左颈总动脉导丝损伤处标本,给予H-E染色观察颈动脉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观察巨噬细胞个数,抽取腹主动脉血,ELSIA法测血清中IL-6,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1.模型组:可见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排列不规则,有泡沫细胞聚集。醛固酮组:可见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排列不规则,泡沫细胞聚集较多,斑块面积增大。伊普利酮组:可见内膜增厚,泡沫细胞少量聚集,斑块面积明显减少。通心络组:可见内膜增厚,泡沫细胞少量聚集,斑块面积明显减少.醛固酮+通心络组:可见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排列不规则,有泡沫细胞聚集。斑块面积醛固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可增加斑块面积(比模型组增加了近1倍左右)但是伊普利酮和通心络可明显的减低醛固酮的致动脉硬化作用(P0.05),伊普利酮和通心络可降低巨噬细胞数量近2倍。3.血清CRP:醛固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可血清CRP浓度明显升高,伊普利酮、通心络组同模型组比较降低的更加明显,通心络组与醛固酮通心络组比较血清CRP浓度减低的更加明显。4.血清IL-6:醛固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可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伊普利酮、通心络组同模型组比较血清IL-6浓度降低的明显,通心络组与醛固酮通心络组比较血清IL-6浓度减低的不明显。结论醛固酮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和促进炎症反应有关。2.伊普利酮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通心络也有明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降低其炎症反映程度。3.在治疗效果上伊普利酮与通心络无明显差别。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