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广东一次雷暴过程的宏微观及电特征的数值模拟 收藏

广东一次雷暴过程的宏微观及电特征的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CRO-PHYSICAL, MICRO-PHYSICAL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THUNDERSTORM IN GUANGDONG CHINA

作     者:郭凤霞 黄兆楚 王曼霏 李扬 穆奕君 廉纯皓 曾凡辉 GUO Feng-xia;HUANG Zhao-chu;WANG Man-fei;LI Yang;MU Yi-jun;LIAN Chun-hao;ZENG Fan-hui

作者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出 版 物:《热带气象学报》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年 卷 期:2018年第34卷第5期

页      面:626-636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1[理学-气象学]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150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Z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37209 41875002)共同资助 

主  题:积云模式 广东地区 水凝物粒子 电荷结构 

摘      要:采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了2015年7月17日广东清远一次系统性强雷暴过程,探究此次雷暴的宏微观及电活动特征,从微物理角度出发,分析电荷结构的复杂成因。结果表明,由于水汽充足,上升气流速度大,云体高度高,小粒子随着强上升气流快速上升,迅速增长为雨滴等大粒子,降水出现早,强度大,较高的气温,使得很难产生固态降水。本次过程中,电荷结构由三极性结构逐渐演变成偶极性结构,这是由于霰的自动转化作用较强,中层霰粒在雷暴云成熟期转化为雹下落,上升气流由于强降水的发生不能维持,冰晶和霰粒子分布区域重合面积减少,非感应起电减弱,使得下部电荷结构消散。较高的电荷区高度使得云闪数目远远多于地闪数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