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4
出 版 物:《湿地科学》 (Wetland Science)
年 卷 期:2009年第7卷第1期
页 面:53-5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5-4-23)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19)资助
摘 要:利用“3S技术,对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周边地区1993年、2001年、2003年和2006年遥感影像进行了动态分析。将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划分为红树林、米草(Spartina)地、滩涂、水域、建设及交通用地、其他林地与农田7类;分析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变化以及各景观类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4个时期的红树林面积发生明显变化,与1993年相比,2006年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5倍,达到145.08hm^2;红树林的空间分布范围也在不断向南延伸,红树林空间质心变化由早期向西北偏移变为后期向东南偏移。4个时期中,研究区红树林的平均斑块面积在2001年最小(0.34hm^2),而斑块数(58)、破碎度(0.000291)、分离度(223.15)、斑块形状指数(20.67)、分维数(1.50)都在2001年达到最大,红树林在2001年破碎化现象最明显,分布零散,斑块形状最复杂。2001年,研究区其他6种景观类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较差,这与研究区附近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关。滩涂与其他林地的动态度在2003—2006年闯最大;红树林、米草地、建设及交通用地以及农田的动态度在2001—2003年间最大,这主要与城乡建设以及红树林湿地恢复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有关。在其他林地、建设及交通用地和农田的面积转化中,建设及交通用地面积在1993~2006年间增加了1526.17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