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汶川地震滑坡治理区植被恢复效果研究 收藏

汶川地震滑坡治理区植被恢复效果研究

Vegetation recovery in the landslide-tackling area of Wenchuan earthquake

作     者:孙丽文 史常青 赵廷宁 李丹雄 赖文豪 丁万全 Sun Liwen;Shi Changqing;Zhao Tingning;Li Danxiong;Lai Wenhao;Ding Wanquan

作者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出 版 物:《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 卷 期:2015年第13卷第5期

页      面:86-9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地震灾区灾后植被恢复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04109) 

主  题:汶川地震 治理模式 植被恢复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摘      要: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后滑坡治理区的植被恢复能力,选取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为研究地点。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Hurlbert均匀度指数、林下植被生物量等8个指标评价不同治理模式的植被恢复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不同治理模式综合得分,对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治理模式区的植被以草本为主,治理模式区物种与自然恢复草地物种更为相似,不同治理模式之间物种相似性指数更高;2)植被恢复初期,草本层是林下干生物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林下植被生物量越大说明林地生产力越强;3)根据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不同治理模式分为3大类,未受损林地植物群落较为稳定综合得分最高,自然恢复草地与土袋阶梯+桤木川柳,竹栅栏+红麸杨植被恢复效果相当分为一类,其余治理模式归为一类。人工治理对滑坡体植被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