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上海201203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上海200030
出 版 物:《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05年第12卷第2期
页 面:108-110页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01[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578) 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02DZ19150-6)
摘 要:1概述针灸经络学与解剖学联系密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人体解剖结构的逐步了解,丰富了针灸腧穴的信息内涵,研究穴位的解剖结构是阐明经络功能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基础.临床针灸学的发展有赖于对腧穴的正确体表定位和穴位解剖结构的精确显示与描述.位于头颈、胸腹、腰背部的穴位,由于所处位置的解剖结构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不仅与疗效有关,而且在临床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性[1].基于中医学的穴位立体构筑理论,认为穴位的解剖结构是由皮肤、肌肉、肌腱、筋膜、神经、血管、淋巴等多种已知的正常组织以一定的规律配布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传统中医及现代医学对于腧穴定位和形态结构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字信息和手绘图谱,或拍摄、扫描穴位结构图片,只能有限地显示穴位的二维解剖结构.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的可视人体研究,使解决这些难题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