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退耕还林(草)政策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内蒙古太仆寺旗... 收藏

退耕还林(草)政策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under Grain for Green Project:a case study in Taibus Banner in Inner Mongolia

作     者:田晓宇 徐霞 江红蕾 龚容 关梦茜 TIAN Xiao-yu;XU Xia;JIANG Hong-lei;GONG Rong;GUAN Meng-xi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出 版 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18年第28卷第S2期

页      面:25-3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批准号:41621061)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批准号:2014CB954300)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主  题: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空间配置 太仆寺旗 

摘      要:基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1995、2000、2005和2008年四期土地利用现状和同时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CLUE-S模型理论框架,结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设定生态效益最优、经济效益最优、综合效益最优、现状及预测五种情景,并基于五种情景,对太仆寺旗的土地利用数量需求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优化配置。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但其综合效益与生态效益变化趋势一致。从用地结构来看,太仆寺旗的土地利用现状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通过综合最优目标的优化,耕地、草地和其他用地在优化后的比例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0.34%、35.33%和12.48%,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6.2%、2.1%和3.89%,并且向着更加生态与集约的方向发展。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上来看,其东北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退耕还林(草)政策仍是导致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今后,只有以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才能保证在现状土地利用效益不减少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土地利用既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又能提高其经济产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