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三层熔池结构对AP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收藏

三层熔池结构对AP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壁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Effect of 3-Layer Corium Pool Configurations on Heat Flux Distribution of RPV Outside Wall for AP1000

作     者:刘丽莉 余红星 陈亮 邓坚 邓纯锐 向清安 邹志强 Liu Lili;Yu Hongxing;Chen Liang;Deng Jian;Deng Chunrui;Xiang Qing'an;Zou Zhiqiang

作者机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反应堆系统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核动力工程》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8年第39卷第6期

页      面:167-17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2701[工学-核能科学与工程] 0827[工学-核科学与技术] 

主  题:严重事故 压力容器内熔融物滞留(IVR)策略 AP1000 熔池结构 热流密度分布 

摘      要:严重事故后期,反应堆压力容器(RPV)下腔室内熔融物(U-Zr-O-Fe)可能发生分层。但目前采用的三层熔池结构分析模型之间有较大差异。本文采用了3种不同熔池结构模型:Esmaili&Khatib-Rahbar模型、Seiler模型、MAAP5程序模型分别计算了AP1000电厂的三层熔池结构并对RPV外壁面热流密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计算模型计算的熔池结构差异很大,进而影响了RPV外侧的热流密度分布。相比Esmaili&Khatib-Rahbar模型,Seiler模型更为保守。而MAAP5程序模型虽然在计算氧化物层和重金属层成分时是基于热力学理论,但轻金属层成分的确定方法尚待进一步改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