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乡村社会的组织建构——江西省南昌县小蓝... 收藏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乡村社会的组织建构——江西省南昌县小蓝乡的个案研究

The Structuring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in the Early 1950s——A Case of Xiaolan Village in Nanch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作     者:汤水清 李小萍 Tang Shuiqing;Li Xiaoping

作者机构: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 版 物:《江西社会科学》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10年第30卷第11期

页      面:127-13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0206[历史学-中国现代史]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与现代之间:建国初期中南乡村社会改造研究(1949~1953)"(项目批准号:07BZS026)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传统社会组织 新社会组织 权威建构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社会改革运动中,中共通过动员民众开展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没收地主财产,对组织内的群众开展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摧毁了传统乡村的权力体系,瓦解了传统乡村的社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党领导下的以贫雇农积极分子为主体的新社会组织在乡村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协会、青年团、妇代会、民兵等这些新的社会组织通过请示汇报、会议制度和自身整顿,树立了在乡村社会中的威信,并进而塑造了党的权威形象。组织的建构,空前地扩大了乡村民众的政治参与范围,开启了基层民众日常生活组织化、政治化的进程,党和国家由此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