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致嗅觉障碍模型嗅黏膜微结构的变化 收藏

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致嗅觉障碍模型嗅黏膜微结构的变化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olfactory mucosa in rat model with acute rhinosinusitis leading to olfactory dysfunction

作     者:何建平 刘仲娟 叶菁 HE Jian-ping;LIU Zhong-juan;YE Jing.

作者机构:解放军第一八0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出 版 物:《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年 卷 期:2012年第47卷第9期

页      面:743-74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3[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10[医学] 

基  金: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GQY0034) 

主  题:鼻窦炎 疾病模型 动物 嗅觉障碍 嗅黏膜 嗅觉受体神经元 神经胶质 荧光抗体技术 

摘      要:目的观察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致嗅觉障碍模型中嗅黏膜微结构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索鼻一鼻窦炎对嗅觉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10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80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组使用肺炎链球菌建立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动物模型,运用嗅觉功能行为学(食物小球埋藏法)检测实验模型的嗅觉功能,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该数据进行DunnettT3检验。分别于接种细菌后第1(A组)、2(B组)、3(C组)、4周(D组)各处死20只实验组大鼠;对照组(E组)大鼠未接种细菌且均于第1周处死。取包含鼻顶部嗅黏膜的鼻腔鼻窦黏膜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嗅黏膜中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和嗅鞘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嗅觉功能行为学检测实验结果显示,A、B、C、D组大鼠找到食物小球的时间[分别为(402.9±9.3)、(453.7±7.3)、(351.9±8.9)、(278.7±8.1)S]均较对照组[(178.3±6.6)s]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实验组嗅黏膜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成熟嗅感觉神经元数量减少及黏膜上皮层变薄倾向,尤以造模后第2周最为严重,至第4周时最轻。实验组大鼠嗅黏膜固有层嗅鞘细胞在出现短时间的减少后,自第2周起先于嗅感觉神经元出现数量增加。至第4周,固有层的嗅鞘细胞基本恢复正常。所有实验组动物嗅上皮均有少量嗅鞘细胞生长。结论发生急性鼻一鼻窦炎时,嗅黏膜中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和嗅鞘细胞均出现数量减少。但嗅鞘细胞先于嗅感觉神经元增多,并且嗅上皮亦出现少量嗅鞘细胞生长。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