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真皮肥大细胞的变化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收藏

真皮肥大细胞的变化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s of Dermal Mast Cells in Pathogenesi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作     者:吴人亮 彭杰青 熊开钧 金慰鄂 Wu Renliang, Peng Jieqi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 Faculty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WuhanXiong Kaijun, Jin Wei’e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Xiehe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Wuhan

作者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病理学教研室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出 版 物:《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e Tongji)

年 卷 期:1991年第20卷第4期

页      面:251-25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1[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医学] 

主  题:流行性出血热 肥大细胞 真皮 病理 

摘      要:用光镜和电镜观察26例流行性出血热各期患者真皮肥大细胞的变化发现,有两种类型脱粒的肥大细胞,即溶解性和非溶解脱粒细胞。二者在本病病程不同阶段有一定变化规律。早期,肥大细胞主呈溶解性脱粒变化,细胞解体,丧失。随着疾病的进展,溶解性脱粒减少,而非溶解性脱粒增多,其细胞内颗粒电子密度明显降低。两种类型的脱粒肥大细胞反映了两种脱粒形式和不同的免疫过程。本文对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