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数量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收藏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数量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Composition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tree seedling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conifer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in Jiaohe, Jilin Province, China

作     者:闫琰 张新娜 姚杰 张春雨 赵秀海 YAN Yan;ZHANG Xin-Na;YAO Jie;ZHANG Chun-Yu;ZHAO Xiu-Hai

作者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出 版 物:《植物生态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年 卷 期:2016年第40卷第2期

页      面:127-13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2B0203) 

主  题:幼苗组成 演替阶段 负密度制约 扩散限制 生态位 

摘      要:为了解蛟河地区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特征及其年际动态,以及影响幼苗数量的生态学过程,该文以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为基础,在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通过2012–2014年连续3年的幼苗监测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组成、数量特征、高度级结构及其年际动态进行了分析,并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幼苗数量与林分类型、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及林冠开阔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下幼苗层主要木本植物的组成在不同演替阶段林分中差异不大,并与样地内主要树种组成保持着一定相似性,但幼苗重要值排序在年际间和不同演替阶段稍有波动。(2)3个样地内幼苗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都主要集中在5–20 cm高度级之间,之后随高度级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幼苗个体数量减少更快。表明与种间竞争相比,物种内部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证实了负密度制约效应在幼苗更新过程中的作用。(3)5个主要树种的幼苗数量都与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还呈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表明扩散限制和生态位过程也会影响幼苗的数量和分布。该文间接证实了负密度制约效应、扩散限制和生态位过程对温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幼苗数量组成的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