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拱卫京师:清代畿辅粮食种植结构优化及其意义 收藏

拱卫京师:清代畿辅粮食种植结构优化及其意义

Defending the Capital:Significance for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Zhil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作     者:黄玉玺 李军 Huang Yuxi;Li Jun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 版 物:《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年 卷 期:2018年第6期

页      面:42-49页

学科分类: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的影响"(项目编号:13CJL008)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北京地区粮价波动与社会应对"(项目编号:12LSC01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4批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M641299) 

主  题:直隶 京师 种植结构 粮食安全 

摘      要:粮食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尤为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影响较大。有清一代,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畿辅粮食种植结构不断变迁,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高产抗灾作物种植不断增加。小麦主粮地位进一步稳固,粟米种植比重有所下降,豆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高粱、玉米和甘薯迅速崛起,水稻呈现政策性波动。粮食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保证京师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