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 版 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年 卷 期:2018年第12期
页 面:91-93页
学科分类:030504[法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18YJC710093)(项目负责人:张国顺)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马克思幸福哲学来源视域中的亚里士多德 斯密和伊壁鸠鲁"(2017SJB0281)(项目负责人:张国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 题:幸福哲学 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劳动的消极方面 断裂点 自由劳动
摘 要:以现代分工样式的劳动为建构性因素,古典经济学开启了商业社会所呈现的自然和谐的幸福景观。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黑格尔从哲学维度把劳动提升为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两者的同构性忽略了劳动的消极方面是市民社会虚幻幸福的断裂点,也暴露出两者的意识形态本质。马克思将劳动理论提升至批判理论高度,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批判,从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语境下造成劳动消极方面的根源,勾勒了超越谋生方式的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从而使劳动成为个人自我实现和体现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内在目的,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未来社会幸福图景,进而凸显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