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 收藏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

Splash Erosion under Artificial Rainfall in Rocky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China

作     者:程金花 秦越 张洪江 丛月 杨帆 闫永庆 Cheng Jinhua;Qin Yue;Zhang Hongjiang;Cong Yue;Yang Fan;Yan Yongqing

作者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北京市延庆县水土保持试验站北京102100 

出 版 物:《农业机械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年 卷 期:2015年第46卷第2期

页      面:153-16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90707[农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7[农学-林学] 07[理学] 070601[理学-气象学]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09[农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300 30900866 4077104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BAD38B04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TD2011-2) 

主  题:雨滴击溅 降雨因素 距离分选 粒径分选 

摘      要:采取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以及降雨历时对溅蚀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溅蚀土粒的距离、方位的分布特征,以及溅蚀土粒的粒径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滴击溅过程中,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作用下,下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大,上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与溅蚀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现线性函数关系。溅蚀率与降雨历时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主要分布在0~10 cm,占溅蚀总搬运量的45.40%~57.75%,在50~60 cm内的溅蚀量所占比例不高于1.75%。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径小于等于2 mm,溅蚀土粒中细砂粒和粗粉粒百分比与原状土壤较为接近,粗砂粒百分比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粘粒百分比高于原状土壤,粉粒百分比低于原状土壤。溅蚀土粒中细砂粒(0.05~0.2 mm)最易于被溅蚀,而小粒径(小于0.002 mm)和大粒径(大于0.2 mm)土壤颗粒不易被溅蚀。当降雨强度足够大时,对于同种特征的土壤,溅蚀土粒存在稳定的粒径组成。当降雨强度保持不变时,溅蚀平均粒径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溅蚀距离在0~30 cm,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大;随溅蚀距离的不断增加,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