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数量的变化及药物干... 收藏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数量的变化及药物干预实验研究

Effects of steroid on platelet-and endothelial-derived microparticles with/without an intervention agent

作     者:吴志宏 纪春良 郑敏哲 李辉 邱贵兴 高存记 翁习生 WU Zhi-hong;JI Chun-liang;ZHENG Min-zhe;LI Hui;QIU Gui-xing;GAO Cun-ji;WENG Xi-sheng

作者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00730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骨科 美国威斯康星血液病研究所 

出 版 物:《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

年 卷 期:2011年第5卷第4期

页      面:41-45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77219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70023044) 

主  题:激素类 细胞膜微粒 骨坏死 内皮细胞 血小板 

摘      要:目的探讨在糖皮质激素诱发血液高凝、易栓状态导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过程中,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EMPs)的数量的变化,同时在给予干预药物抗骨增生胶囊情况下,观察上述膜微粒的数量变化。方法给健康成年新西兰兔肌注射甲泼尼龙,同时对照组肌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干预组连续给予干预药物,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3、7、14天和第28天各抽静脉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对CD31+/CD42b-和CD31+/CD42b+的膜微粒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给予激素肌注后,CD31+/CD42b-和CD31+/CD42b+的膜微粒显著升高(P0·05),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达峰值,而干预组的膜微粒在激素和干预药物的共同作用下虽有波动,但未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后,兔体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源性膜微粒数量显著增加,干预药物能够抑制微粒的产生,或许有助于预防或避免激素诱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