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收藏

三种颈前路融合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比较

COMPARING LOSS OF ANTERIOR COLUMN HEIGHT AND CERVICAL COBB ANGLE WITH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作     者:谭俊铭 叶晓健 袁文 史建刚 何海龙 严望军 李家顺 贾连顺 

作者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出 版 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年 卷 期:2006年第20卷第4期

页      面:367-37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主  题:颈椎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柱高度 Cobb角 

摘      要:目的 比较3种不同植入物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况。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随机选择行ACDF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6~68岁,平均5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6.2个月。按植入物类型分为自体骨(A组)、自体骨+交锁钢板内固定(B组)及Syncage~C(C组)各20例。术前,术后7d、3个月及最后1次随访(2年以上)摄X线片,评估3组患者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7年。未保留终板的A、B组,较保留终板的C组,其融合节段的颈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丢失更明显。术后12例植骨块塌陷、3例植骨块移位和10例颈椎姿势异常,主要发生在A、B组。A、B及C组骨性融合分别为17、19及20例,功能评估示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5%、85%及90%。结论为更好维持颈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须强调保留椎体终板、重视植骨技术、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必要时选用颈前路交锁钢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