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黏附作用的研究 收藏

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黏附作用的研究

Adhesion of Vibrio fluvialis to the skin mucus of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

作     者:邹文政 鄢庆枇 纪荣兴 张俊杰 郭国军 ZOU Wen-zheng;YAN Qing-pi;JI Rong-xing;ZHANG Jun-jie;GUO Guo-jun

作者机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出 版 物:《海洋学报》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08年第30卷第4期

页      面:154-16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710[理学-生物学] 071001[理学-植物学] 07[理学]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基  金: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639600)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B0410022) 福建省高校科技项目(2006F5066) 

主  题:河流弧菌 牙鲆 表皮黏液 黏附作用 

摘      要:为了解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对河流弧菌黏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牙鲆表皮黏液,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y=417.891n(x)+691.57(R^2=0.986);在30℃下黏附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80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30℃范围内黏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30℃时黏附量最大;pH值酸性较碱性黏附作用明显,pH为5时最强;NaCl浓度在0.5%~4.5%范围内,细菌黏附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较纯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2+,Mg^2+能显著加强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Ca^2+作用明显超过Mg^2+;葡萄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能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P〈0.05)。以上结果说明: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量较大,这有利于进一步感染、致病;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受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河流弧菌的黏附,有利于疾病的发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