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赭曲霉毒素A生成转化及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赭曲霉毒素A生成转化及致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biosynthesis,biotransformation and toxicity of ochratoxin A

作     者:郝俊冉 许文涛 黄昆仑 

作者机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北京100083 

出 版 物:《食品工业科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年 卷 期:2012年第33卷第12期

页      面:427-43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2[工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工学] 083201[工学-食品科学] 

基  金:国家社会公益性行业性科研专项(2008424083-2) 

主  题:赭曲霉毒素A 检测方法 生物合成 致毒机制 脱毒转化 

摘      要: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它的生成受温度、水活度等的影响。检测食品及饲料中OTA含量的基本方法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OTA因被认为与巴尔干半岛肾病有关而引起全球的关注,研究发现,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基因毒性等,并且主要是通过促进膜的过氧化反应,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蛋白及关键因子的转录表达等来达到致毒效应。吸附、转化、降解是OTA脱毒的主要方式。本文就OTA的检测方法、生物合成、致毒机制和脱毒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