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夏秋季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收藏

夏秋季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mmastrephes bartramiiin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作     者:李建华 陈新军 刘必林 陆化杰 

作者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上海海洋大学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出 版 物:《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11年第20卷第6期

页      面:890-894页

学科分类:090803[农学-渔业资源]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基  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310411000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92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40876090) 国家发改委项目(2060403)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030702) 

主  题:柔鱼 西北太平洋 渔业生物学 渔获群体 

摘      要: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峰型,且未成熟、成熟个体同时存在,由此判断作业海域中柔鱼存在2个种群,即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和大型的秋季产卵群体,且以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为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