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西南亚高山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 收藏

西南亚高山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

The impact of forest vegetation change on water yield in the subalpine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

作     者:张远东 刘世荣 顾峰雪 ZHANG Yuandong;LIU Shirong;GU Fengxue

作者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1年第31卷第24期

页      面:7601-760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90383,31070398) 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201104006,200804001)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04)资助 

主  题:森林采伐 产水量 配对集水区试验 西南亚高山 

摘      要:国内曾有许多研究认为,长江上游亚高山地区的森林具有增加流域年径流量的作用,所以多年来一直以此来指导该区域的森林恢复与经营实践。将以往的径流场和集水区的观测数据结合起来,应用加权平均插值方法,建立了森林采伐后产水量变化的时间序列;使用SEBAL模型、液流测定结果和水量平衡方程,根据以往研究结果,计算了各森林植被类型的年蒸散量和年产水量。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亚高山老龄暗针叶林蒸散低,具有较高的产水量;老龄林采伐后产水量增加,但随着次生植被的快速恢复,产水量增加的持续时间很短,6a后即恢复到原有水平;之后伴随着演替进入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人工云杉林阶段,产水量会进一步下降并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会持续百年以上。以往研究中该区森林可以增加年径流量的结论,只适用于其所研究的老龄暗针叶林,不适用于原始林采伐后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营造的云杉林。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占主导的区域,森林覆盖率增加导致产水量减少,人工林减少尤甚。为深入认识西南亚高山森林的生态水文功能,应采用配对集水区试验长期观测研究,才能为亚高山森林的恢复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