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 收藏

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

Position of Annotation in Classics and Discourse Features: Study on Zhang Zhicong's Annotations about the Outlet and Entry Path of Blood and Qi

作     者:杨峰 朱玲 Yang Feng;Zhu Ling

作者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理论与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北京100700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出 版 物:《世界中医药》 (World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14年第9卷第11期

页      面:1474-1478页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01[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0[医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3CB532006) 

主  题:针灸理论 黄帝内经 经络 气血理论 注释 

摘      要: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