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破坏模式分析 收藏

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破坏模式分析

Seismic performances and failure mode analysis of hybrid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s

作     者:缪志伟 叶列平 吴耀辉 马千里 娄宇 陆新征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100840 

出 版 物:《建筑结构》 (Building Structure)

年 卷 期:2009年第39卷第4期

页      面:1-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401[工学-岩土工程] 08[工学] 080104[工学-工程力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814[工学-土木工程] 0801[工学-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基  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2) 

主  题:框架-核心筒结构 破坏模式 抗震性能 抗震防线 

摘      要:以一个实际高层框架-多子筒核心筒混合结构为例,通过静力弹塑性计算和弹塑性动力时程计算,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讨论了该结构体系的合理破坏模式,提出将控制概念引入结构设计中,有目的地引导作为主要抗侧力体系的核心筒的屈服机制和破坏模式,同时对外框架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可以使框架-核心筒结构具备多道抗震防线,提高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框架-核心筒结构可以具备三道抗震防线:连梁、子筒(或墙肢)、框架,并且结构同时具有足够的耗能能力,能形成合理的破坏模式,提高抗震性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