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收藏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Soil 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 in reclaimed land from lak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作     者:王莹 阮宏华 黄亮亮 冯育青 齐艳 WANG Ying;RUAN Hong-hua;HUANG Liang-liang;FENG Yu-qing;QI Yan

作者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苏州市湿地保护与管理站 吴江市农林局 

出 版 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10年第34卷第5期

页      面:109-11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4006 200704005/w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313) 

主  题:围湖造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季节动态 

摘      要: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典型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并且在不同土层表现不同。0~10cm土层农田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比3种林地的小,针叶林中的比阔叶林的大;而10~20cm与20~4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与之相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林地土壤自上而下呈下降趋势;除12月冬闲期外,农田各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10~20、20~40、0~10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与旱地发育的植被土壤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干湿交替的平原湿地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