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 收藏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

Rotation of crustal blocks as an explanation of Oligo-Miocene extension in Southeastern Tibet—evidenced by the Diancangshan and nearby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作     者:刘俊来 曹淑云 翟云峰 宋志杰 王安建 修群业 曹殿华 高兰 管烨 Liu Junlai;Cao Shuyun;Zhai Yunfeng;Song Zhijie;Wang Anjian;Xiu Qunye;Cao Dianhua;Gao Lan;Guan Ye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出 版 物:《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 卷 期:2007年第14卷第4期

页      面:40-4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70901[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2CB412607)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661311) 科学技术部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O1A03) 

主  题:滇西点苍山 变质核杂岩 地块旋转 伸展作用 红河断裂带 

摘      要:沿红河断裂带(RRFZ)分布的点苍山变质核杂岩是一个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它由两个特征迥异的单元组成,包括被同构造二长花岗岩侵入角闪岩相构造岩组成的下盘和绿片岩相的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包括具有高温构造组合,具有指示左行走滑剪切运动方向的L型糜棱岩或LS型糜棱岩。拆离断层带是一个上盘向E到SE伸展剪切的低温剪切带,由具有剪应变和压应变的典型S-L糜棱岩构成。低温构造岩也包括发育于下盘的几个糜棱岩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变质核杂岩与西侧覆盖未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并置,东部受第四纪断层作用影响为沿洱海分布的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盆地。通过对点苍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研究,结合邻区变质核杂岩的地质年代学及古地磁学分析,我们认为:位于东南亚红河断裂和实皆断裂带之间的扇形区域内出现的变质核杂岩与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区域性伸展作用有关,而伸展作用是由印支地块的差异性旋转产生的,其原因是由于约33Ma开始斜向俯冲的印度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和回退所致。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