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出 版 物:《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2年第38卷第1期
页 面:86-98页
核心收录: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732) 农业部超级稻专项(02318802013231)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D016B03)资助
摘 要: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沙壤土上,50个早熟晚粳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主要集中在225~300kghm-2,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因种而异,变动在7.42~11.02thm-2,差异显著。(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与群体颖花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高效叶面积与单穗重增加而增长,顶层和高层水平品种的基本株型性状均显著优于中层和低层水平品种,主要表现为株高105~110cm,基部节间粗0.65cm左右,高效叶面积大(高效LAI大于5),穗型较大。(4)品种间理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对应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相同对应施氮量下,品种生产力亦有一定差异。(5)筛选出6个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thm-2)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且协调统一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