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不同加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芍药中7种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收藏

不同加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芍药中7种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effect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on seven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aeonia lactiflora

作     者:王秋玲 王文全 魏胜利 于福来 彭芳 方玉强 WANG Qiuling;WANG Wenquan;WEI Shengli;YU Fulai;PENG Fang;FANG Yuqiang

作者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102 

出 版 物:《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年 卷 期:2012年第37卷第7期

页      面:920-92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基  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药材扶持项目 

主  题:芍药 赤芍 白芍 加工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栽培和野生芍药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丹皮酚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赤芍与白芍的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栽培和野生芍药为材料,分别采用直接干燥、水煮后干燥、去皮后水煮干燥、水煮后去皮干燥4种加工方法处理,采用HPLC同时测定各类材料7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结果:野生芍药的芍药苷和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芍药,而栽培芍药的芍药内酯苷含量高于野生芍药,二者在上述3种成分含量的相对差异受加工方法影响较小。采用水煮后干燥、去皮水煮后干燥、水煮去皮后干燥处理会导致栽培和野生芍药的苯甲酸和丹皮酚含量降低为痕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处理下的栽培和野生芍药截然聚为两大组。结论:赤芍和白芍的药效成分含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差异,受加工影响较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