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
出 版 物:《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年 卷 期:2002年第28卷第6期
页 面:771-776页
核心收录:
基 金:农业部"948"项目 ( 2 0 10 0 2 A) "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摘 要: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境互作。检测到 8个抽穗期 QTL,分别位于第 1、 2、 3、 4、 6、 7、 8染色体上 ,其中 ,第 3染色体上有 2个QTL。单个 QTL 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 1.46天~ 4.5 8天 ,对性状的贡献率在 1.49%~ 12 .2 %之间 ,加性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34 .13%。有 6个 QTL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单个 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在 2 .18%~ 15 .84%之间 ,互作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41.11% ,大于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位于第 4、 6和 7染色体的 3个 QTL 在 3个不同地点均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并且 ,在南京和合肥的互作效应均使抽穗期延长 ,在海南的互作都使抽穗期缩短 ,表现感光性特征。对抽穗期 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