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 收藏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

On Habitat Ecosystem Stability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at Dazhong Mountain of Yunnan Province

作     者:周伟 刘钊 邓忠坚 ZHOU Wei;LIU Zhao;DENG Zhong-jian

作者机构: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 

出 版 物:《西南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年 卷 期:2011年第31卷第1期

页      面:61-66页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71002[理学-动物学] 

基  金:国家林业局2009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管项目资助 云南省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XKZ200904)资助 

主  题:黑颈长尾雉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稳定性 

摘      要: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东坡,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布较少。这种分布格局降低了由于环境波动导致其适合度下降的生态风险。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在生态系统不稳定区域的比例存在差异,实际觅食生境面积依稳定性程度降低而明显降低;人为干扰降低了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黑颈长尾雉对潜在生境的利用并压缩了实际觅食生境的面积。生态系统稳定性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仅反映因素本身的稳定性属性,不反映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需求,黑颈长尾雉对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偏好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植物多样性高,这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与维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