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
出 版 物:《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Electronic Edition))
年 卷 期:2014年第4卷第3期
页 面:1-18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3[医学-老年医学] 10[医学]
主 题: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脑糖代谢 生物标志物 诊断 治疗
摘 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已经成为损害中国和全球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然而,AD病理损害机制仍然不明,10余年来,针对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诸多新药临床试验也先后宣告失败,AD研究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状态。为了整合基础、临床研究力量,发挥中国特色和优势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中国的AD研究和创新学说发展,我们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于2014年8月中旬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基于创新理论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治新靶标研究小型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尽管脑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作为AD特异的病理标志已经确定无疑,但主流的淀粉样蛋白假说已经受到挑战,AD患者脑糖脂代谢异常、环境因素损害等诱发的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在AD病理损害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模式干预、多靶点药物或/和鸡尾酒疗法应该成为AD防治研究的重点。此外,我们目前还缺乏用于早期诊断和筛查AD的理想生物学标志物,现有的脑脊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定量检测、脑葡萄糖和淀粉样蛋白正电子断层扫描虽然能有效诊断AD,但具有创伤性、操作复杂、费用昂贵等缺点。我们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寻找临床实用的、血源性AD诊断标志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