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 收藏

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guinea pigs

作     者:陈清 俞守义 申洪 王雅贤 吴敏 

作者机构: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 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15 

出 版 物:《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Journal of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03年第23卷第8期

页      面:826-82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705[医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3[医学-病原生物学] 10[医学] 

主  题:大肠杆菌/致病力 肠毒素 免疫组织化学 

摘      要:目的深入分析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致病机制。方法建立ETEC感染豚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豚鼠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并测定细胞内游离Ca2+、细胞质pH、细胞膜电位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豚鼠对人源ETEC菌株敏感,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未发现细菌入侵小肠上皮细胞,但电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增生;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在回肠组织中分布弥漫;LT和ST均可使豚鼠小肠离体上皮细胞内游离Ca2+、细胞浆pH和细胞跨膜电位上调,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结论ETEC可导致豚鼠小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LT和ST的作用也不限于上皮细胞,对肌细胞也有影响;对肠毒素作用的分析提示,LT与ST的作用部位与机制可能相似,ETEC腹泻与细胞主动排水过程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