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
出 版 物:《中国水产科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年 卷 期:2009年第16卷第5期
页 面:728-73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71002[理学-动物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490231) 长江上游珍稀 特有鱼类及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补偿项目(0714094)
摘 要:采用照射强度为10188μW(/cm2·s),照射距离为15cm的紫外线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进行4-7min的照射,用照射后的精子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卵进行人工授精,以探索精子的最佳紫外线照射时间。设计热休克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休克温度3因子、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探索人工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理想热休克条件。结果表明:用紫外线照射5min处理的施氏鲟精子,与匙吻鲟卵受精所得胚胎经染色体观察均为单倍体(n=60),表明照射精子遗传失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若热休克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8±0.3)℃,在一定的休克温度(35-39℃)条件下,于不同时间(受精后16-20min)起始热休克,持续处理2min均能诱导受精卵染色体加倍。对热休克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将受精卵于受精后18min,在37℃的水中热休克处理2min,二倍体诱导率最高,达18.8%。染色体鉴定显示,该条件下处理的胚胎均为二倍体(2n=120),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异源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机制以及匙吻鲟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