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出 版 物:《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年 卷 期:2019年第35卷第1期
页 面:29-33页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2[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5YJAZH073)
摘 要:目的探讨中学生不良行为与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间的直接与间接路径,为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完善干预路径,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编不良行为问卷对789名中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检出率为34.85%,其中高中(38.75%)显著高于初中(30.17%)(χ~2=6.34,P=0.01);存在行为问题的学生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t_N=-13.44,P0.01;t_P=-6.48,P0.0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神经质、精神质对不良行为的解释度为26.1%,中介效应值占比分别为26.37%、18.18%和43.37%,神经质人格在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不良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不良行为发生有直接预测,还通过人格特征间接预测不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