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070
出 版 物:《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19年第37卷第4期
页 面:873-876页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706[医学-药理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伊立替康 精准医学 网络药理 UGT1A1基因多态性
摘 要:目的:基于精准医学及网络药理探索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的中西医防治策略。方法:采用PharmGKB、Pubmed分析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相关基因、相关基因分布规律及基于基因分型的伊立替康剂量调整原则。采用Cochrane对照试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药调节基因突变高风险患者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的临床研究,通过TCMSP分析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结果: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毒副反应密切相关,与高加索人群不同,中国人群中UGT1A1~*28基因突变发生率较低,但UGT1A1~*6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UGT1A1~*28/~*28基因型患者,应减少初始给药剂量,高剂量伊立替康方案仅限应用于UGT1A1~*1/~*1基因型患者。生姜泻心汤、黄芩汤及健脾益气方对UGT1A1~*28和/或~*6位点突变患者伊立替康致消化道和/或血液毒性防治作用机制与活性成分协同调节相关靶点有关。结论:应根据中国人群基因特征制定相应的伊立替康给药及剂量调整方案。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有待实验验证,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