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文化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与路径选择——从“文化贫困”的逻辑前提... 收藏

文化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与路径选择——从“文化贫困”的逻辑前提出发

The Object Recogni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Cultural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Starting from the Logical Premise of Cultural Poverty

作     者:谈国新 文立杰 张杰 纪东东 Tan Guoxin;Wen Lijie;Zhang Jie;Ji Dongdong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1 

出 版 物:《图书馆》 (Library)

年 卷 期:2019年第3期

页      面:1-6,19页

学科分类: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A2D008) 华中师范大学优博项目"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研究(项目编号:2018YBZZ012)"研究成果之一 

主  题:文化精准扶贫 模糊综合评价 文化贫困 

摘      要:文化扶贫的逻辑前提应当是文化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但文化贫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单纯依靠经济收入水平来界定。本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地区、学历层次、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4个人口统计特征着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更易产生文化贫困,低学历、低收入的老年农村居民是较为典型的文化贫困人口。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文化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