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河三角洲芦苇生物量空间变化环境解释 收藏

黄河三角洲芦苇生物量空间变化环境解释

The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for the Space Change of the Reed Biomas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作     者:冯忠江 赵欣胜 FENG Zhong-jiang;ZHAO Xin-sheng

作者机构: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1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5 

出 版 物:《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 卷 期:2008年第15卷第3期

页      面:170-174页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3[工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7[理学]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239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49) 

主  题:芦苇 生物量 水深 盐度 黄河三角洲 

摘      要:在黄河三角洲芦苇生物量词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滨海湿地水体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芦苇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芦苇生物量较低。为56.04~1668.45g/m2;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之比1.25~2.37;(2)在多种影响芦苇生物量的因子中,盐度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生物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少;(3)水深是最主要的促进因子,地上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则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少,主要原因在于水深改变了芦苇的植株形态特征(株高、茎粗)和结构(密度)特征;(4)半闭流状态的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商,N含量对芦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