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收藏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和自然恢复演替系列的林地水文效应

Woodland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spruce plantations and natural secondary series in sub-alpine region of western Sichuan

作     者:张远东 赵常明 刘世荣 

作者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出 版 物:《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年 卷 期:2004年第19卷第6期

页      面:761-76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项目(2002CB11150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0125036)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06)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1-14) 

主  题:水文效应 人工云杉林 自然恢复演替系列 苔藓 枯落物 最大持水量 

摘      要:通过对人工云杉林及自然恢复演替系列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林地水文效应。结果表明:林地苔藓及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最大持水量也相应增加。10a、3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都显著高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类型;4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枯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同龄的针阔混交林,但二者最大持水量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人工云杉林苔藓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低于自然恢复演替系列。70a生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之和已接近原始冷杉林。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则降低。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林龄人工云杉林之间差异显著,但与恢复阶段没有关系,并不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云杉林地水文效应的增强快于自然恢复过程,表现在人工云杉林苔藓与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的增加快于自然恢复过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