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解析 收藏

中国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解析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of Major Function Zones in China

作     者:王亚飞 樊杰 WANG Yafei;FAN Jie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出 版 物:《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9年第74卷第4期

页      面:710-72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644) 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DXB-ZKQN-2017-048) 

主  题:主体功能区 地域功能 核心—边缘 空间结构 空间解析 

摘      要: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作为一张综合展示未来中国国土开发与保护格局的前景图,实际上是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按照一定法则和规律构成并演化着,维持着中国国土开发的有序性。本文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比例关系、采用特征点—轴—面—向量测度核心—边缘结构的整体格局和内部结构差异,从自然地理空间分异、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和功能区相互作用三个维度解析。结果表明,全国各个省域普遍存在核心—边缘结构,即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的比例关系随着到核心的距离呈现圈层式的空间分异规律,但核心位置、轴线走向、边缘功能属性、内部功能占比等有所差异。西部省份以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圈层分异明显,几乎所有的生态安全地区被指向为边缘地区;中部省份边缘区域农业发展占比有所增加,而沿海省份普遍存在多个核心,城市化地区主导核心区域。通过因素解析可知,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由自然地理空间分异、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和区域空间联系等综合作用产生。西部省份核心—边缘受主要地理界线影响较大,东部平原地区核心—边缘受已有城镇体系结构、社会经济的布局、区域联系强度影响较大。自然地理环境约束越弱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联系强度的影响愈加显著。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