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汉赛巴尔通体红霉素体外诱导耐药研究 收藏

汉赛巴尔通体红霉素体外诱导耐药研究

In vitro induction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in Bartonella henselae

作     者:宋秀平 刘起勇 刘云彦 栗冬梅 SONG Xiu-ping;LIU Qi-yong;LIU Yun-yan;LI Dong-mei

作者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北京102206 

出 版 物:《实用预防医学》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年 卷 期:2015年第22卷第6期

页      面:645-647页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101286) 

主  题:汉赛巴尔通体 红霉素耐药 诱导 最低抑菌浓度 

摘      要:目的体外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的耐药菌株,初步探索其耐药的发生规律。方法选取对红霉素均敏感的汉赛巴尔通体参考株Houston-1(ATCC 49882)和6株国内猫分离株作为出发菌株。出发菌株连续培养3代后开始诱导,红霉素起始浓度为出发菌株初始MIC的1/4,逐级倍增诱导浓度,直至菌株停止生长或诱导成高度耐药菌株。采用E-test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前后试验菌株对红霉素和其他10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MICs)。同时测定出发菌株无药传代后菌株的MICs值。结果经过12代诱导,6株菌除获得对红霉素耐药(MIC值256 mg/L)外,对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也产生耐药(MIC值256 mg/L)。出发菌株自然传代30次后,有4株菌对克林霉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没有变化。结论通过体外浓度递增法首次成功诱导汉赛巴尔通体对红霉素耐药,并产生对同系药物阿奇霉素的耐药和林克酰胺类克林霉素的耐药,提供了苛养、包内寄生菌耐药菌株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巴尔通体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相关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