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童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儿茶酚胺抑素的变化及... 收藏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童血浆尾加压素Ⅱ和儿茶酚胺抑素的变化及意义

Chang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levels of plasma urotensin Ⅱ and catestatin in children with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作     者:廖莹 杜军保 唐朝枢 金红芳 LIAO Ying;DU Jun-bao;TANG Chao-shu;JIN Hong-fang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100034 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北京100191 

出 版 物:《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

年 卷 期:2011年第43卷第3期

页      面:436-43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2[医学-儿科学] 10[医学] 

基  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7-2003)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A007)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青年启动基金资助 

主  题: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尾加压素 儿茶酚胺抑素 儿童 

摘      要:目的:通过检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患儿心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POTS组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POTS儿童46例(平均12.1±2.8岁),对照组为健康儿童20例(平均11.5±3.6岁),采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II)及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Cs)浓度,分析POTS组患儿血管活性肽含量的变化及与直立后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0.41(0.27,0.85)μg/L vs.0.46(0.35,1.41)μg/L,P0.05]。结论:POTS患儿血浆UII水平降低,提示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可能是POTS的发病机制之一。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