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 收藏

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s as recipient vessels for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breast reconstruction using CT angiography

作     者:金贻婷 储呈玉 张薇 富丽娜 汤伟军 董佳生 徐华 邹强 JIN Yiting;CHU Chengyu;ZHANG Wei;FU Lina;TANG Weijun;DONG Jiasheng;XU Hua;ZOU Qiang

作者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4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200011 

出 版 物:《外科理论与实践》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年 卷 期:2019年第24卷第4期

页      面:330-336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一期乳房重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受区血管 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 CT血管造影 

摘      要:目的:术前及术中评估中国人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IMAP)解剖特点,探讨IMAP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乳房重建受区血管的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98例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病例进行分析,分为IMAP组32例,胸廓内动脉组6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自2017年1月起,73例同时术前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评估血管。分析所有病人患侧IMAP分布位置和管径,以及作为受区血管的使用率。结果:98例病人中,IMAP 66例(67.3%)位于第二肋间,直径(1.33±0.66) mm,24例(24.5%)位于第三肋间,直径(0.86±0.28) mm,8例(8.2%)位于第四肋间,直径(0.65±0.15) mm。98例DIEP皮瓣重建病人中,32例(32.7%)使用IMAP作为受区血管,其中28例(87.5%)位于第二肋间,4例(12.5%)位于第三肋间。在病人特征和皮瓣并发症等方面,IMAP组与胸廓内动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CTA和超声检查双重定位的73例病人中,29例(39.7%)使用IMAP,远高于仅行超声检查的12.0%(3/25)(P=0.01)。结论:IMAP是一种可靠的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受区血管。术前CTA检查可提高IMAP的使用成功率。IMAP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胸壁损伤、避免牺牲胸廓内血管主干。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