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发展中的前庭医学 收藏

发展中的前庭医学

作     者:刘鋋 

作者机构: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730 

出 版 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hinese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年 卷 期:2009年第16卷第8期

页      面:405-405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3[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10[医学] 

主  题:眩晕(Vertigo) 前庭(Vestibule) 颞骨(Temporal Bone) 病理学(Pathology) 评论【文献类型】 (Comment[Publication Type]) 

摘      要:我国对前庭系统与眩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称此项工作为“填补国内空白。文革期间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多,涉及不少前庭学的进展,促进了我国耳科学者对此专业的深入探讨,在眩晕疾病的诊治等方面不断取得研究成果。近年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尤为关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明显。2007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在全国耳科学界取得共识。为及时交流各家的心得体会,本期专题报道了近年国内有关眩晕的临床研究,对不同类型BPPV的诊治、耳石手法复位与康复练习的效果、姿势稳定测试对疗效的评估等对BPPV治疗的个性化策略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