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 收藏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

Land use change in loess hilly region based on CA-Markov model

作     者:刘淑燕 余新晓 李庆云 李洪禹 雷凤燕 Liu Shuyan;Yu Xinxiao;Li Qingyun;Li Hongyu;Lei Fengyan

作者机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江河水利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53 内蒙古通辽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通辽028000 

出 版 物:《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10年第26卷第11期

页      面:297-30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1136) 

主  题:元胞自动机 马尔柯夫过程 土地变化 黄土丘陵区 

摘      要:为探讨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以罗玉沟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基于1986、200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土地利用格局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CA-Markov模型,以200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预测了2016年流域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在1986年以前,以坡耕地为主,面积占59.67%,其次为梯田、草地和林地。从1986年到2001年林地和梯田的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坡耕地面积则显著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看,面积增加大的土地类型同时具有较高的动态度,梯田的动态度最大达到了15.09,林地的动态度次之。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01-201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继续保持1986-2001年间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坡耕地减少,林地和梯田增加,但坡耕地的减少速率却明显小于1986-2001年,这主要是由于剩余的坡耕地受立地条件、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其他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面积较小,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动态变化之中。根据模拟结果可调整各类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